3月24日,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青青麦苗已长出30多厘米。
种粮大户陆爱东随手拔下一棵苗,拨开麦秆说:“你看,小麦一天一个样,已经开始孕穗了。”
2014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农田综合开发示范区考察。他指出,河南农业农村人口比重大,“三农”工作任务繁重,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要立足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这一目标和任务,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
大田作物从种到收,过去农田灌溉一直是短板,陆爱东对此深有感触,“小时候跟着父母种地累得很,需要开着拖拉机安泵、铺水管。二三百亩地还合不到一眼井,一个人也就管个二三亩地,碰上地里旱,晚上还得去占井。”现在陆爱东一个人流转了300亩地,二三十亩地一眼井,井井通电,借助农业物联网,手机一点,地里的固定式喷灌设施就会喷水,农民躺在家里就能把地浇。
不仅是灌溉,如今植保也用上了高科技。“小时候父母打药都是背着喷雾器,作业效率低,中午打药还容易中毒。现在都是用无人机,一天就可以作业二三百亩地。”陆爱东说。
“2014年之前每亩是900元的标准,现在每亩地的标准是3000元,尉氏县高标准农田累计建成90万亩,基本实现全覆盖。”尉氏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宋志平感叹,过去种田靠经验,现在种地挑上了“金扁担”,地头的物联网农业气象站、植物病菌孢子捕捉仪、“四情”监测系统能对虫情、苗情、墒情、灾情进行识别监测,经大数据分析后,为小麦的施肥、灌溉提供科学指导。
小麦产量和品质也有了较大提升。“2014年之前,小麦平均亩产1200斤。这几年随着农田基础设施的改善、品种的改良、节水节肥和高效灌溉技术的推广,去年小麦亩产1400斤,个别地方达到了1700斤。”宋志平介绍,小麦用途也向优质专用发展,通过示范推广,优质专用小麦从2013年的零星分散种植增长到2022年的近16万亩,积极开展百农4199等良种繁育,全县小麦等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9%。
良田粮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同时,也让更多人看到了投身农业的潜力和空间。
“以前,田间道路不畅,大型农机下不了地。随着高标准农田项目的落地,沈家村修路打井、整修水利,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机械化种田有前途,农机服务还能造福乡里,一举两得!”尉氏县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沈文政之前一直在外打工,2015年,他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购买了大马力拖拉机、收割机、旋耕机、激光平地机、植保无人机等大型农机50台(套),为周边县市村民提供从种到收全链条社会化服务。
“我们拿到了县里第一批无人机驾驶操作证,很多飞手都是本村的村民,一年挣个五六万元松松的。”今年,沈文政还光荣地成为预备党员,充实进村“两委”班子,他计划流转1000多亩地发展订单农业,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