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凯发官方app下载 新闻 综合要闻

河南省农机农垦发展中心-凯发官方app下载

发布时间:2021-06-30  信息来源:农民日报

“看,粒粒饱满,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山东青岛供销普惠农业服务队队长张琪抓起一把刚脱粒的新麦,眼睛笑成弯月牙。她告诉记者,要是在过去,这120亩麦田即便安排10个农民也需10天才能收割完。“现在的话,1台收割机20个小时之内就可以搞定,后面紧跟着还要进行土地旋耕、玉米播种。”她指向不远处正在作业的几台农机笑道:“最关键的是,通过安装无人驾驶系统,在一些更大的农田,这些智能农机甚至可以24小时不间断作业。”

这一变化来自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根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今年全国投入各类农机具1650万台套,充分保障夏收夏种顺利进行,其中小麦联合收割机超过60万台,参与跨区机收的机具约25万台,今年冬小麦机收率、夏玉米机播率分别超过98%、94%。

如今,环环相扣的机械化作业流程、农机新技术的使用,让农民告别了“背灼炎天光”的艰辛,越来越多的农机装备在田间地头大展身手,成为农业生产的生力军,大国粮仓奏出一曲响彻南北的农机交响。

1.2%=8.51亿?

“抬起割台!倒车!直角!直线!”在河南省鹿邑县军吴村,殷冬良正操作联合收割机在地面画出一个四四方方的矩形。转弯不收割,这是他今年收到的新指令。“以往的圆弧形收割,虽然作业速度快,但机器转弯时会压倒部分麦穗。麦粒掉在地里造成损失,让人心疼啊!”殷冬良坦言。

小麦机收是夺取夏粮丰收的收官之战。如何减少机收损失,是今年田间地头常议论的话题。别看只是操作一台农机,机手要操心的参数有很多:速度要匀速,转弯要降速。碰到密度大的,拨禾轮要适当前移;遇到倒伏严重的,还得逆茬收获,缩小宽幅,减少喂入量……说起来费不少口舌,但这些参数在机手那里必须要形成“肌肉记忆”。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多注意观察,根据实际情况,因田因时调整,最大限度降低损失。

而且为了保证“实战”的万无一失,农机服务中心会要求机手先进行试割。每个地块作业前都要试割两次,1次50米。机手要根据地块高低、作物情况调整到最合适的幅宽、高度和速度,找到专属这块地的节奏和手感,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此外,该县还发动经销商和农机合作社广泛开展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鹿邑籍机手在该县境内连片作业50亩以上的都可以报名参加。6月25日-7月5日之间,该县将组织专门考评组到作业现场根据出苗率情况评分排名,表彰减损成绩优秀的机手。

对于机收损失的标准,县农机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完三合向记者强调了几个数据:1.2%、5-15厘米和1.1-1.2倍。其中,总损失率小于1.2%,就是说每平方米掉落的麦粒不能超过200粒。留茬高度之所以在5-15厘米,是因为留得太高就有一些麦子割不到;留得太低,就会把土也混进去,切割器也容易磨损坏。拨禾轮速度为前进速度的1.1-1.2倍,可以最大程度把麦穗全部卷进来。此外,收割机还要求有秸秆粉碎和抛洒装置,以确保秸秆均匀分布。

除了农机保养和机手培训,鹿邑县还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民减损的积极性主动性。5月下旬,一本名叫《豫见丰收 颗粒归仓》的小册子就发到了农民手中,里面详细介绍了各种小麦机收减损的技术要点。电视、广播、大喇叭……“减损就是增产,增产就是增收”,这种理念逐渐在农民心中生根发芽,他们开始积极主动向机手要减损。

鹿邑县农机服务中心组成了6个工作队深入到农民家中,手把手教他们如何简单识别机手操作。技术人员携带一平方米的尺距,拿出200粒麦粒撒进去,损失率1.2%的稀疏稠密,农民一下子就有了概念。转弯是不是抬起,是不是直角弯,5-15厘米到小腿的哪个位置……农民就站在家里地头上,一旦看到不规范的操作,就叫农机手停机调整。工作队也每天在田间一边帮助农民提高认识,一边抽查监督机手作业质量。

每年“三夏”,单在收获、运输环节,损失的粮食数量是个不小的数目。如果损失率能控制在1.2%,就相当于鹿邑全县比往年小麦增产3000万斤,耕地增加3万亩。河南全省今年种植小麦8510万亩,按最保守每亩减少损失10斤计算,则相当于增产8.51亿斤,增加小麦种植面积91万亩。这笔账划得来!

社会化服务让农民夏收无忧

6月初,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小麦进入抢收高峰,当地农机合作社使用联合收割机、打捆机、灭茬机、免耕播种机、粮食烘干机联合作业,实现了从粮食收获、秸秆还田综合利用、下季作物播种到粮食烘干、售卖的一体化作业,大幅提高了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抢收、秸秆粉碎、播种一次性完成,‘三夏’变轻松了。”当地农户纷纷表示。“在如今的‘三夏’作业中,越来越多的合作社实行抢收、秸秆粉碎、播种等环节一体化进行,既争取了农时,又提高了播种质量。”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农机局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宿州市萧县庄里镇,当地的托管面积已经将近一半左右,夏收时节,这里的机收进度也是非常高效,每天的收获量将近1万亩。庄里镇高庄村村民尹川荣尽管只有8亩地,但正是因为加入了村里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他不仅提前领到了800块钱的保底收入,还成为了一名“技术工”,收入比过去翻了一番。“一亩地给1000块钱,现在还有专业的机器设备,专业管理,农民省心又省力。”尹川荣说。“目前全镇8个村,农业生产托管面积达到了1.6万亩左右,使得新装备、新技术得到大面积普及,节本增效每亩在10%以上。”庄里镇党委书记杨文亚说。

“三夏”好天难得,时间紧促,可山东省嘉祥县申庄村的贺庆丰心里却不慌。“这两天下了场雨,地有点湿,等过两天再收不晚。”贺庆丰种了260亩小麦,要搁在前些年,他肯定提前找人抢收,不过现在有了合作社的大型农机兜底,他一点也不担心。

“现在的大型联合收割机,每台每天能收140亩麦子,老贺的这点地不够2台机子1天干的。”嘉祥县老僧堂镇嘉瑞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邵作安说。

自从贺庆丰带着260亩地加入了嘉瑞合作社,两季粮食从种到收的全部环节均由合作社统一提供帮助和服务。原来需要两三天才能收割完的200多亩麦子,现在顶多一天,甚至一晌就能收割完。“原来用别人的收割机割麦子,得等别人的空,不仅割得慢,而且价格高,一亩地得五六十块钱;现在进了合作社,用合作社的农机更方便、更便宜,心里有底。”贺庆丰说,现在如果需要割麦子,收割机随叫随到。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参加“三夏”作业的农机服务组织达7万个(其中农机合作社3.8万个),作业服务机手近320万人。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因其规模化、高效等优势,充分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农机化+数字化”让农民气定神闲

“三夏”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作业,片刻都耽误不得。可无人农机设备在天津的逐步推广,让今年的“三夏”生产不再匆忙。今年,天津旺达农机服务合作社购置了3台无人拖拉机,让夏播玉米不受制于专业人员。“通过卫星定位精准导航,所有农机走得直,不落一分,误差在1厘米左右,行距稳定性也特别好。”24岁的刘成旭这样说,他是天津自主研发生产的天宸北斗卫星自动导航系统的观察员。在拖拉机上,他可以轻松应对田间的各类地形、沿途田间情况,并及时反馈在座位旁的显示屏幕上。卫星定位、精准计算、大数据推演,让刘成旭这样刚毕业的大学生也能变身“农把式”。

无锡市农机科技志愿者高级工程师朱祺杰告诉记者,去年10月,无锡首家稻麦智能化农机示范基地落户雪峰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引进了配备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等新型智慧农机,稻麦“耕、种、管、收”四大环节能够实现全程机械化无人驾驶作业。“通过对合作社农场的农业设施、农机具智能化改造升级和应用,我们实现了农机精准化作业,有效解决了机手老龄化和人员不足的问题。”朱祺杰说。

除了使用更高效智能的农业机械之外,机具装备的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要说今年‘三夏’和去年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我觉得是在信息化程度上。比如今年临渭区开通了‘跨区作业直通车’平台,随时能够准确掌握机手们的作业情况,在机手们遇到困难时可以及时和当地相关部门做好衔接工作,为机手们排忧解难。”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绿盛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石宇锋表示,农机网络化管理平台的使用让今年“三夏”作业更有保障。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