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释放的高含金量信息对农机行业有何重要启发,跟着记者的“农机视角”一起来看看吧。
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农机视角: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不利天气影响,我国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13390亿斤,连续六年稳定在13000亿斤以上,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这首先就要解决好耕地问题。11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要求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倾向,要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和用途管制,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按照部署,加强对种粮主体的政策激励,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培育粮食产业化联合体,支持建设粮食产后烘干、加工设施,打通粮食生产流通上下游产业链,提高粮食经营效益。大力推进代耕代种、统防统治、土地托管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积极开展粮食生产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着力解决水稻机插、玉米籽粒机收等瓶颈问题,加快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粮食生产成本。
要建设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农机视角:2020年,全国新建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到2022年全国要建成10亿亩。所谓高标准农田,就是田成方、渠成网,旱能灌、涝能排,这样的耕地抗灾能力强,适宜机械化作业,高产稳产。为了能有更多产出,我国农业资源长期透支导致耕地亮起“红灯”,北方土壤次生盐渍化,南方土壤酸化贫瘠化,东北黑土地越来越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平整农田、改良土壤、兴修水利等,有效提升了地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农田“地平整、土肥沃、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林成网”,既能显著增强农田防灾减灾、抗御风险的能力,也极大方便农机作业,充分发挥农机抢农时、省劳力、增效益的作用,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加速提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同时,还可为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肥料统测统供统施、农林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集成技术普及应用,以及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同时能够适应土地集约生产以及农机合作社和农场主的需求,大型、自动化程度高的农机产品占比将不断提升。建设高标准农田,对农机化发展是极大利好。
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
农机视角:东北地区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黑土高产丰产让东北地区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粮仓”,但长期的大规模开发、高强度利用和土壤侵蚀,造成东北地区黑土的表层越来越薄、肥力迅速衰退、有机质含量下降、生态功能退化,影响了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好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是把藏粮于地落到实处、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加快在东北适宜区域全面推行保护性耕作,对于遏制黑土地退化、恢复提升耕地地力、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农业农村部、财政部今年启动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2020年实施面积达到4606万亩,超额完成4000万亩年度任务目标。力争到2025年,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4亿亩,占东北适宜区域耕地总面积的70%。形成完善的保护性耕作政策支持体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和地方发展保护性耕作的积极性。形成完善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装备体系,夯实全面推行保护性耕作的物质技术基础。形成完善的保护性耕作推广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保障技术应用规范到位。经过持续努力,保护性耕作成为东北适宜区域主流耕作技术,实施区域耕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升,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增强。
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农机视角: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需要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培育一批农业战略科技创新力量,推动生物种业、重型农机、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自主创新。“十三五”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无机可用”问题得到了初步缓解。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农机化技术装备还存在不少短板,仿制型、改进型产品多,原创性、突破性产品少,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还需要提高。国内近90%的国产机具为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同质化比较严重,高端机具80%依赖进口。面临难题,需要聚焦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关键部件等卡点,积极推进农机化技术装备科技创新。通过制定发布发展规划、技术装备需求目录、主推技术等形式,强化需求引领和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和科研单位开展技术创新,加快攻克制约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的技术难题。组织遴选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加快研发适合国情、农民需要、先进适用的农机,注重发展适应小农生产、丘陵山区作业以及适应特色作物生产、特产养殖需要的高效专用农机。畅通产业急需、农民急用的农机装备新产品的试验鉴定渠道,支持新成果新装备新技术加快转化应用。
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
农机视角:今年我国粮食生产喜获“十七连丰”,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但还要看到,一些地方出现种粮大户因为种粮收益下降退租跑路现象。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关系到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和粮食安全。在当前和很长一段时期内,一家一户小规模家庭经营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面。我国有2.2亿农户从事粮食生产,是基本主体,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决定性影响。实现农民增收与粮食增产同步,仍然是当前粮食生产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农民愿不愿意种粮、愿意种多少粮,关键看种粮能给农民带来多少收益。农业机械化是解决农民种粮问题的重要因素。鼓励和引导农村将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规模化经营和服务规模化经营,推动粮食生产迈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之路,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才能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要继续抓好生猪生产恢复,促进产业稳定发展。
农机视角:据农业农村部消息,截至11月底,全国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均已恢复到常年水平的90%以上,预计明年上半年产能有望完全恢复。2021年元旦春节期间猪肉供应量预计比上年同期增加3成左右,元旦春节猪肉价格总体有望低于上年同期水平。恢复和稳定生猪生产,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猪肉产品供应,农机行业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国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内所有适用于生猪生产的机具品目原则上全部纳入本省补贴范围,对生猪养殖场(户)购置自动饲喂、环境控制、疫病防控、废弃物处理等农机装备应补尽补。北京对生猪规模养殖场生产、防疫、粪污资源化利用所需的成套设备进行补贴,四川在全省范围内对组装式钢主体结构猪舍实行试点补贴。全国支持12.68万个养殖场(户)补贴购置生猪生产相关机具13.40万台(套)。
此外,和农机行业密切相关的内容还包括: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复。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尊重基层和群众创造,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要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重点抓好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