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研发的50马力轮毂电机电动拖拉机。记者 邓放 摄
新乡市昌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自行设计研发的植保智能无人机。记者 邓放 摄
智能灌溉机器人在田间作业。受访者供图
无人驾驶播种机驰骋沃野,智慧大屏“掌管”万亩良田,植保无人机凌空编织防护网……放眼中原,智能化的场景在田间地头已屡见不鲜。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从“补短板”迈向“全面升级”的新阶段。
然而,智能农机的研发和推广并非一蹴而就,技术、成本、观念等多重壁垒亟待破解。记者通过采访,剖析农业机械化推进过程中的深层矛盾,探索河南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未来进路。
向高处攀“国字号”尝鲜“高端农机”
3月11日,洛阳市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中试车间,一台身长17.5米的“大块头”威风凛凛。这是国内首个粮损机械测试验证平台——能够运用自动化方式对谷物联合收割机的排出物进行再次筛选、称重,并实时回传机收损失数据。填补了农机收获粮损机械检测行业空白。
花费5年时间,投入1000万元研发资金,粮损测试验证平台的诞生实现了粮损检测由人工到自动化的转变。不仅大大提高了测试效率,还可以通过对测试数据的运用指导收获机械的减损研发。
在这个“国字号”创新中心里,这样的“第一”屡见不鲜。
国内首台5g 氢燃料电动拖拉机在这里诞生,实现了新能源与5g应用场景的有机结合;轮边电动拖拉机实现了轮毂电机在农机领域的首次应用,能够完成同向斜行转向、异向倍速转向、原地转向等多种作业动作,有效提高整机越障性能、土地利用率和作业效率;智能高效谷物联合收割机喂入量达12kg/s以上,打破了高端收获机械被进口品牌长期垄断的局面……一台台插上信息化“翅膀”的农机装备描绘出未来农业新模样。
位于同一座城市的“国字号”企业——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同样引领着中国农机的最高水平。
3月11日,记者在中国一拖见到了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国产最大功率无级变速拖拉机——东方红lw4504,一台通过动力换挡和无级变速技术代替传统离合器的“自动挡”拖拉机。
一台普通拖拉机有30个前进挡位,由于作业情况复杂,机手需要频繁踩离合换挡。“实践中,每个拐弯点,机手可能需要踩3次离合器,拨动4个不同的挡杆。而动力换向拖拉机不用踩离合器就可以掉头,不仅大大降低了农机手的工作强度,也实现了无动力中断的农业作业。”公司负责人介绍,未来,动力换挡替代机械换挡将成为大趋势。
未来无限好,但不可回避的是,“高端农机”研发普遍存在着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等挑战。在采访过程中,两家“国字号”均表示,目前取得的多项前沿研发成果都处于市场化应用初期,尚未能大规模转化为收益。
与此同时,专业人才紧缺、高端人才引进困难也是研发机构面临的难题之一。“农业机械所在的农业工程学科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高校仅有2所。不仅如此,学习机械制造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会选择投身汽车制造行业,有些人暂时留下了,之后也可能因为待遇等现实问题选择‘跳槽’。”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总经理王洪斌坦言。
为了更好培养人、留住人。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与中国农业大学、江苏大学等涉农高校联合开展了科研创新、研学教育、校企联合培养等产教融合工作,不断扩充农机制造“人才库”;中国一拖与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共建的装备制造产业学院去年走出了东方红专班首期毕业生。
“无人驾驶、无级变速拖拉机,多功能联合收获机,自动检测平台,这些眼下看来充满‘黑科技’的农机,未来可能是广泛驰骋在田间的主力。‘不打无准备之仗’,布局未来是使命,更是责任。”王洪斌如是说。
向实处走农机部门连接“车间”与“田间”
3月10日,汝州市纸坊镇的农田里,孙涛峰的植保无人机正“飞驰”在麦田上空,春管大忙,他正给小麦喷洒生长调节剂。
孙涛峰父亲就是当地的种植大户,也是农机大户,拖拉机、收割机等一应俱全。“90后”孙涛峰返乡后,组建了喜耕田飞防队,并购置10余台新型智能无人机进行农业植保服务。植保、灌溉、烘干等机械应有尽有,孙涛峰的农机可以帮助农户实现全程机械化种地。
装备齐全了,如何“接单”,服务农户?
2022年,河南农机云平台正式上线运行。通过“云平台”,各级农机部门实时监测收割机分布、作业情况,及时掌握机收进度;机手可查询附近的维修网点、经销商、加油站,参加农技知识学习;农户可查询附近的收割机,联系机手作业。
去年,平顶山市首次覆盖了智能农机云平台。“网约农机”成了当地农户的新选择,孙涛峰也上线“接单”,给家里的农机具揽活儿。“农机云平台能够有效连接机手和农户,对咱来说更方便了!”
除了搭建平台,全省各级农机部门还化身桥梁,连接起新技术和农户,让科技为农而用。
在舞阳县东红农机专业合作社,从不带滴灌铺设装置的一代机,到改进排种装置并加装滴灌铺设装置的二代机,再到如今已基本完善的五代机,一台台三角定苗免耕施肥播种机排列开来,整齐又威风。
这便是漯河市农业机械技术中心和舞阳县东红农机专业合作社“牵手”的成果。
“合作社、农户长期活跃在生产一线,对实际作业中的需求和痛点深有体会,农机中心则具备技术优势。通过合作,直接解决研发和需求错位的问题。”漯河市农业机械技术中心农艺师杨鹏辉说,三角定苗免耕施肥播种机就是设计图纸与农户需求相契合的生动写照。
“以前一亩地一般种4500多株玉米苗,用这种机器一亩地能种6500多株。苗种得多了,产量自然有了基础保障。”舞阳县田园先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朝锁在观摩三角定苗免耕施肥播种机后,当即决定在流转的300多亩地里用上此机器。
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与研发、推广并重的还有农机设备的报废更新。去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扎实推进老旧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加快农业机械结构调整。
“农机报废更新政策出台后,无论是报废还是购买新农机,机主都能拿到一定的补贴,他们报废老旧农机的积极性就提高了。”漯河市蓝众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机主们拿着拟报废农机的相关材料,就可以直接到相关公司进行拆解并建立档案。
在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各级农机部门扮演着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上接政策下连生产,抬头看路低头问需,连接起“车间”与“田间”,为农机现代化发展带来助力。
向深处进中小型企业各显神通
农谚说,麦子浇了春三水,三水对面望粮山。
3月10日,河南云耕时代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智豪正在田边“监工”春灌,这个“工人”,便是团队研发的大田农作物智能灌溉机器人。它机身不大,却吐着长长的“水舌头”,边走边洒水,一趟下来干活不少。
“农田灌溉,长期是农业全程机械化的短板。市场上并不缺灌溉机械和方案,但要能够适应中原农区人多地少、地块不规则、田间障碍物多等复杂地情设计不是件容易的事儿。”王智豪说。
可移动、智能化的灌溉机器人就是个不错的凯发官方app下载的解决方案,能够穿梭在农田“自由发挥”,适应多种规模的田块儿,还能够四处“转战”,多点作业。“每台机器人可服务300亩农田,有效喷灌直径100米以上,灌溉均匀度85%以上,达到模拟降雨的效果,可有效节水40%以上,且一台至少可代替25个人工,不仅安装和使用方便快捷,还节省了传统灌溉所需管道铺设和人工成本问题。”王智豪介绍。
在河南,像河南云耕时代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这样专注于农机研发与生产的中小型企业数量巨大。
神速智能农机装备(河南)有限公司打造“5g 植保无人机”,为作物生长高效、精准、智能护航;
牧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智能巡检机器人、智能饲喂、智能环控等设备,让养猪遇上“赛博朋克”,塑造养殖新场景;
新乡市花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智能化技术应用于打捆机,加快秸秆“变废为宝”……
与大型企业和综合研发平台不同,这些中小型农机制造企业以自身独特优势,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将有限的资源精准投放到特定领域,形成了“小切口、深耕作”的发展范式,开辟出差异化发展路径。
“河南农业机械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国字号’创新平台、农机部门、中小型农机制造企业等各个维度的协力。”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河南将先进农机装备产业链纳入全省28条重点产业链,以品牌企业为引领,健全配套能力,突破核心部件,增强高端智能产品供给,打造农机装备强省,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提供有力的机械化支撑。
截至目前,河南省拥有拖拉机、配套农机具数量居全国第一,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8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14个百分点。农机装备升级将进一步提升作业精度和效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助力河南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刘一洁赵一帆董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