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凯发官方app下载 新闻 综合要闻

河南省农机农垦发展中心-凯发官方app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1  信息来源:中国农网

5月5日至6月5日,河南省全省平均降水量5.5毫米,加之大范围、持续性的高温天气,全省土壤失墒严重。全省各地都在忙着抗旱抢种保苗,6月10日,记者来到许昌市建安区农业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只见田块成方、道路相连、沟渠相通、树木成林的示范区内寥寥几人在忙着浇地,水卡轻轻一刷,地里的喷灌设施就开始作业。 正在田间忙碌的建安区陈曹乡子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万子荣说:“今年降水比较少,幸好灌浆期及时浇上了水,小麦才能实现丰收。”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为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河南省把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具体行动。“十二五”以来,河南省累计投入960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6320万亩,累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89亿斤,到“十三五”末,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面积将达到7177万亩。2018年和2019年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连续两年获得国务院激励奖励。

稳产,亩产连续多年超千斤

建安区农业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内,目至所及,一马平川,刚收获过的麦田里玉米刚刚伸展着嫩叶。提及收获在家的小麦,万子荣说:“今年小麦亩产在1100斤左右。前期有政府购买的飞防服务控制住了小麦条锈病,后期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灌溉及时没让旱情影响小麦灌浆。”

万子荣作为当地的种粮大户,流转了耕地2000多亩的同时还托管了2万多亩耕地,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变化有着深刻的感受,“高标准农田建成前小麦亩产在800斤左右,建成后产量蹭蹭往上涨,先是突破了1000斤,现在普遍在1100斤-1200斤。”万子荣感慨道。

建安区农业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面积26.8万亩,2014年开始实施,2016年完成建设。示范区建成后极大改善了建安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形成了目前的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现代农业格局。示范区通过推广优良品种、应用使用技术、完善农业服务组织,有效地提高了粮食稳产增产能力。2019年,园区内小麦平均亩产538公斤,比许昌市全市平均亩产高出61公斤。

“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实现旱涝保收,平均每亩增产150斤以上。”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黄幸福介绍。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夯实粮食生产“根基”,到2025年,河南省将建成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1300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

高产,粮食生产充满“科技范儿”

6月5日,新乡市延津县塔铺街道办事处通郭村高标准农田内,“丰德存麦20号”千亩丰产方进行实打验收,实测平均亩产为855.2公斤,刷新了全国冬小麦单产记录;周口市商水县全力打造的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内,种粮大户邱守先的2100亩小麦大获丰收,实测亩产超过1300斤;安阳市滑县50万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亩产超过1300斤。

小麦亩产1300斤频现、冬小麦单产甚至超1700斤,不仅得益于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更离不开高标准农田内无人机植保、机械化耕种、智能化灌溉设施等现代农业科技的助力。

商水县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配套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监测、智能灌溉、农用无人机等高科技设备,通过智能物联网控制中心将所有农业设施联系起来,提供着数据监测、信息发布、田间管理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服务,农民足不出户只需“按一下按钮”就能完成生产。

5月初,受高温影响麦田出现旱情,邱守先利用智能物联网逐块排查干旱地块,坐在家里在手机操作几下,一天就浇完了2100亩小麦。“过去都是雇人浇地,一人一天最多浇10亩,每天的人工费都得七八十元每人。现在好了,我动动手指头就能一天浇完所有地。”说起自动化灌溉系统,邱守先由衷地赞叹。

“现代农业科技和大数据在农田里碰撞,粮食生产更有‘科技范儿’,农民种地更轻松,代表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商水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祁勇深有感触。

保障粮食安全不仅在于提高产出能力,而且在于提升耕地地力。河南省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还重点落实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水保肥、控污修复和科技师范五类措施,扎实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使得耕地地力持续提升,2019年底河南省耕地质量等级达到4.4128,比“十二五”末提升了0.4197个等级,为全省粮食稳产增效提供了基础保障。

河南省粮食产量连续13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近三年更是连续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据相关部门预估,今年粮食产量依然在1300亿斤以上。“紧抓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放松,就抓住了粮食生产的关键。”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郭天财认为,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设施条件不断改善,抗逆减灾和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河南省粮食生产在现有基础上稳产高产,把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越扛越稳、越扛越牢。

增收,“金扁担”越挑越稳当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了哪些变化?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进,土地逐渐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生产向机械化集中,管理向专业化集中,经营向市场化集中,抗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

事实正是如此,一大批新农人、新农企走进农村、走进田地,成为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耕耘着粮安天下的希望。截至目前,河南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达28万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8万家。据建安区陈曹乡工作人员介绍,当地80%耕地都已经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进,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还增加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普通农户的收入。据悉,商水县通过高标准农田改造,粮食亩产量提高230斤,全年增产2.2亿斤,带动农民增收2.3亿元,户均增收850元。

6月11日,走进漯河市临颍县三家店镇边刘村高标准化智慧辣椒种植基地,只见一根根白柱子矗立在田间。基地负责人、河南益民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诺飞介绍:“这些白柱子是水肥传感器,土壤缺不缺水、少不少肥,我不用到地里、看下手机就知道了。”

益民公司今年在临颍县托管了5532亩耕地,全部实行小麦-辣椒套种的模式,通过智慧农业的助力,套种小麦实现了亩产900斤-1100斤,远高于一般耕地的亩产800斤。问及差距这么大的原因,王诺飞解释:“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套种的小麦通风性好、麦穗大,二是移栽辣椒时使用的滴灌和底肥给小麦补充了水分和养料,小麦后期营养足。”

在这片智慧农业的高标准农田里,智能灌溉系统、病虫害监测器、巡航无人机、植保无人机、田间气象站、墒情监测站等“硬核装备”令人赞叹,通过大数据中心,提供数据监测、指标分析、指令下达、田间管理等服务。“现在种地靠科技靠数据,通过手机终端可以实现远程控制温度、湿度,精准开展水肥管理,一个人一天能轻松管好五六百亩。”王诺飞边说边拿出手机展示,打开app,可以看到地里所有的自动喷灌阀门列表,一个阀门控制着90根滴灌袋,可以浇8亩地,哪里墒情差就打开哪里的阀门就行了。

通过发展智慧农业,临颍县近7000亩高标准农田实现节省化肥30%、节水50%、减少农药70%,亩均效益提升15%以上。同时,智能化管理让很多农民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在其他地方实现就业获得工资性收入。

边刘村村民李玉玲就是其中的一员。她家的10亩辣椒地全部托管给了益民公司,“种辣椒比较精细,以前一亩地不算人工至少投入1000元,现在每亩地以550元的价格托管给益民公司,浇水施肥打药都全由公司负责,辣椒收获了公司还负责收购,价格比市场价高5%。”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她,还在基地里务工,每月有2000元收入。

今年,河南省将在完成2019年度结转的59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基础上,新建660万亩高标准农田,总投资将超过190亿元,并要求12个省辖市在国家投入1500元每亩的基础上追加财政投入,按照不低于3000元每亩的标准打造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把真金白银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也让农民的“金扁担”越挑越稳当。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