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凯发官方app下载 新闻 综合要闻

河南省农机农垦发展中心-凯发官方app下载

发布时间:2024-03-07  信息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无人驾驶辣椒直播机、智能化全品类叶菜收获机器人、精准打药机器人……随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已逐渐融入农业机械中,它们悄然改变着农业生产的面貌,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鲜明注脚。从传统的“镐锄镰犁”到如今的“金戈铁马”,从昔日的“人畜劳作”进化到现今的“机器换人”,农机装备正催生出澎湃动能。

  自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一词便成为备受各方关注的高频词。对农机装备领域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意义何在?尖端农机助力解决了哪些生产痛点?又将开辟哪些行业新赛道?业内的热门话题持续发酵,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以敏锐洞察力和前瞻思维,为行业健康发展注入智慧与活力。

硬核突破,锚定“国产替代,国货国用”

  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

  “如果说传统农业主要靠人,那么现代农业关键在机。尖端高效农机不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大大增加了农业生产收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滨州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站长陈恩明深切讲述农业机械的重要性。

  他以滨州棉花生产为例,为记者算了笔账:同样的管理措施,全程机械化种植模式要比传统种植模式一亩地多打100多斤籽棉,相当于多增加300多元的收入,如果按照亩产500斤籽棉来计算,人工采棉成本每亩约300至500元,而使用机械采摘,还可节约100至200元。

  “可以说,优质高效农业装备让农民从‘苦干家’变成了‘指挥家’,活儿让机器干了,钱让农民赚了。”陈恩明说。

  陈恩明的感慨是多位代表委员的共识。“不管是破解‘谁来种地’难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还是发展设施农业、智慧农业,最终都离不开农业机械装备的强大支撑。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构建更加系统、完备、高效的农机装备创新体系,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国政协委员,国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晓仑说。

  “目前,高端农机装备‘国货国用’仍存在短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韩鲁佳表示,从供给侧看,我国整机自主化、商业化程度不够,产业链关键环节受制于人,国货供给能力不足;从需求侧看,用户对深耕市场多年的国外品牌高端农机产品依赖较强,国货自主应用生态尚未形成。

  她建议,以应用场景为牵引、以打造标志性高端农机产品为抓手,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的高端农机“国货国用”整体规划,加快形成高端农机装备新质生产力。

  不少代表委员认为,一场以“智能、智慧、绿色”为风向标的农机产业革命已然拉开序幕。

  在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胜利农场,一个个体量庞大的拖拉机,正助力春耕备耕跑出“加速度”。“这台潍柴雷沃p7000作业效率较普通机型提高20%,综合燃油消耗低10%,性能可比肩国外进口拖拉机,价格还比国外便宜。”工作人员介绍。

  农机的一小步,往往是农业的一大步。

  “雏鸡断喙虽是小事情,却有着大影响。一旦断喙不达标,就会影响后期采食,导致生长发育不良和抗病力下降,增加死淘率。”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畜牧业协会副会长、华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连增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已成功研制出利用红外线技术对雏鸡断喙的设备,设备不仅可以通过机械手臂挂鸡,还可在断喙的同时,自动完成注射疫苗,让劳动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值得一提的是,正因国产化设备的出现,国外企业整体下调了雏鸡断喙收费标准,降幅七成左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约30%蛋鸡孵化场的雏鸡断喙设备已实现国产化替代。

  国产化雏鸡断喙设备的研发及应用,只是畜牧业不断加大养殖装备自主研制力度、提升机械化水平的生动缩影。“走访中,切实能感受到养殖行业的机械化已不仅仅停留在自动上料、自动清粪等环节,而是全程全套设备呈现智能化、绿色化、自主化率高的特点。”王连增说。

专精特新,破解“无机可用、有机难用”

  当前,农业生产各领域对农业机械的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机行业供给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的矛盾依然突出。

  “这主要体现在平原地区与丘陵山区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业与养殖业存在领域发展不平衡,产中与产前及产后加工等作业环节存在生产发展不平衡。”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分析。

  他认为,应坚持问题导向,瞄准现代农业生产需求,着眼于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用新质生产力助推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和高质量发展。

  翻开中国地形图,在山脉与平原之间,散布着众多连绵小丘,正是在这些丘陵山区里,蕴藏着我国丰富的土特产宝藏。但长期以来,适用于丘陵山区的微型小众机械发展一直在“艰难爬坡”。

  “90后”全国人大代表沈燕芬2021年牵头成立了广州市首家农机联合社,尽管联合社拥有拖拉机、插秧机、无人机等各类农机具100多台/套,但在面对南方多丘陵缓坡的耕作条件时,她还是会常常感到无力。

  “丘陵山区地块细碎、不规则,坡多埂多,加之各地土壤湿度黏性不同,造就了山区丘陵地区作业环境的千差万别,这不仅让农机下田难、作业难,更无法使用整齐划一的机械。无机可用、有机难用仍是丘陵地区的一大痛点。”沈燕芬说。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怀集县连麦镇长岗村种养专业户徐建贤对此深有同感:“南方作物地域性强、品种多,土地经营规模小,机械普适性差。与此对应的是丘陵山区农机产品市场规模小,投资回报期长,企业生产积极性不高。”

  数据显示,我国丘陵山区的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20个百分点。加快丘陵山区适用的特色作物专用机械供给,补齐微小型农机具创制短板,不仅是丘陵山区农业生产一线的迫切需求,更是答好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答题。

  徐建贤认为,国家应加大南方丘陵山区农机科技创新投入,在“农业智能装备”专项中针对丘陵山区作物种植关键环节进行机械装备的重点攻关;激励农业生产协会针对本地区小众作物开展专用性研发招标,提升社会资本投资农机装备的吸引力。

  “补短板,就应以农业农村重点工作为导向,农民需要什么,就应有针对性研发生产什么,农业生产面临什么难题,产品就应着力解决什么难题。”全国人大代表、湖南郴州粮油机械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吴杰俊说。

  郴州多山,丘陵山区占当地耕地面积的70%左右。吴杰俊告诉记者,为努力破解丘陵山区无适宜农机可用难题,当地将农机装备产业列入全市千亿装备制造产业重要支柱产业,通过多方争资立项、引才引智,全力支持农机装备企业研发丘陵山区适用机械,走出了一条“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协同发力,替代“单边作战、单点突破”

  研发和制造是农业装备产业链中的两个重要环节,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完成从科技成果到产业转化的跃升。

  “应注重促进产学研、上下游协同攻关,扎实推进稳链强链,助力农机产业不断升级。”赵皖平说。

  对此,他建议加强产学研合作,突破农业科研与生产脱节瓶颈,打通学术界与产业界的信息鸿沟,建立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推动合作事项的具体落实。同时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双方信息、技术、人才等科技创新资源,促使成果及时转化,实现市场需求、研发、推广的同频共振。

  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行业头部企业的示范带动。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下,农机装备领域涌现出一批主导产业突出、规模效应明显、创新程度较高的企业集群,成为推动新技术、新装备的主力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继国认为,应强化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建设,发挥高端农机现代产业链链长的作用,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平台优势和产业协同优势,为民营企业供应商提供市场信息、供应链保障等资源支持,助力央地协同及上下游协同,推动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和集群化发展,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大量实践表明,发展新质生产力,绝不是研发制造领域的“单边作战”。代表委员一致认为,构建现代化农机装备体系,不仅是一个长期工程,更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构建更适宜的应用场景,以一体化的思维,推动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对此,刘继国建议,应鼓励地方政府与行业骨干企业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智慧农业等方面联合建立农业示范园或试验基地,利用信息化、数字化等技术,探索确定适合于我国基本国情和农情的增产增收以及绿色化发展道路。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副校(院)长王娟玲多年一直从事旱作节水技术研究工作。“农艺技术一定要有机械作为载体,机械保证了技术的规范化应用,技术又让机械功效发挥到最大。”基于此认识,她在全国最早提出了“艺机一体化”的概念,与项目组研发出20余种深度融合了抗旱节水农艺技术的先进农机具,机器到哪技术到哪,在当地得以强力推广,技术应用综合效果显著。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新质生产力注定将改变行业竞逐发展的赛道,全国两会上的一条条建议犹如画笔,正助力绘出农机装备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线图”。(记者 梁冰清 朱一鸣)


网站地图